天天听|党的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写入党章
朗读人:晓东、马骏,兰州广播电视台主持人
本期内容为《中国共产党简史》的第八章第三节“党的十五大和确立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主要介绍了党的十五大、确立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农村改革全面推进和国有企业改组改造、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这四部分内容。【点击查看往期】
推荐阅读
党的十五大确立邓小平理论为全党指导思想
给了世界一颗“定心丸”
1997年9月12日至18日,备受瞩目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胜利召开。大会的主题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江泽民在报告中指出,坚持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不动摇,就是高举邓小平理论的旗帜不动摇。
大会首次使用了“邓小平理论”这一概念,同时将它写入了党章,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多年前放弃财政局公务员的“金饭碗”时,湖北荆州小伙童超没想到能有今天的事业。
抱着闯一闯的想法,这个80后开过奶茶店、办过快递公司,也炒过股,凭着一腔热情与积攒的销售经验,他立志做成中国版“立顿”。开发的杯装茶等功能性健康快茶,短短几年时间,年销售突破一亿杯,与俄罗斯、法国等十余个国家和地区保持长期贸易往来。
“我们都是不安分的弄潮儿。”童超说,是改革开放释放了每个人的梦想空间,让每一个具体的人重新拥有了选择和改变的可能。
这位湖北省青年企业家协会副会长介绍,协会里数百位青年企业家,从做金融做培训到做文化创意涂鸦绘画,每个人都在自己开辟的创新创业赛道上奋力奔跑,引领潮流。
无数弄潮儿奔涌的背后,是一个伟大理论的光辉照耀和引领。
“是水到渠成,也是迫在眉睫。举旗定向,给了全党全国人民也给了全世界一颗‘定心丸’。”国家教学名师、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丁俊萍如是解读1997年党的十五大确立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这一历史性的抉择。
“伟大的实践需要伟大的理论。”丁俊萍说,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及其指导地位的确立,都源于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党的建设与发展、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的客观需要;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党对其指导地位的认识几乎是同步进行的。
她说,邓小平理论的开端是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当时百废待兴,很多旧的东西在实际中行不通,就促使我们去思考、去创造。”
“邓小平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方法观察和研究新情况新问题,然后提出新方案,找出新道路。”丁俊萍认为,小平的代表作是在三中全会前中共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上作的总结讲话,主题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这个讲话实际上是三中全会的主题报告。三中全会顺应了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提出并解决了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样一个足以划分时代的重大命题,“扭转了乾坤”。
1982年,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命题,从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为指引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
1992年的“南方讲话”是《邓小平文选》的最后一篇,也被党史专家评价为邓小平理论的最高概括和系统的总结。
邓小平在南方讲话中,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的问题,认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并且提出了“三个有利于”标准。从根本上解决了长期困扰国人的姓“社”姓“资”问题。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是当代社会主义所面临的首要的基本问题。”丁俊萍说,邓小平在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教训并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历史经验的基础上,科学地回答了这一首要的基本问题,从而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
十五大召开的另一个重大的背景就是,1997年2月19日,这位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总设计师与世长辞。
彼时,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陷入低潮,西方世界散播的所谓“历史终结论”、西式民主制度是“人类政府的最后形式”等论调,甚嚣尘上。
在邓小平逝世后的一段时间里,中国共产党能否继续沿着邓小平开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走下去,引起全世界的关注。
“那个时候旗帜问题至关紧要,成为当时国内外观察中国政治走向的重要风向标。”丁俊萍说,“党的十五大提出‘邓小平理论’这个科学称谓,并把这一理论作为指引党继续前进的旗帜,传递出党中央领导集体坚定不移的决心和信念,对于统一全党思想,团结全国人民继续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甚至对于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意义重大。”
党的十五大系统论述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指出它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提高了对社会主义认识的新水平,作出了对当今时代特征和总体国际形势的新判断,形成了新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四个‘新’字,突出地阐明了邓小平理论作为党的指导思想的依据和意义。”
“从邓小平理论来说,往前回溯,它是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我们党的创新理论发展;往后展望,它是整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篇之作。”丁俊萍教授说。
丁俊萍说,党的十五大在世纪之交的关键时刻,继承邓小平遗志,承前启后、继往开来,明确回答了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继续向前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和政策问题,从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为我国的跨世纪发展提供了根本保证。
以这次大会为标志,党进入了高举邓小平理论旗帜、推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跨世纪发展的关键时期。
“时势造英雄,英雄站在历史潮流前面引领群众创造历史。”丁俊萍认为,这在邓小平身上得到了印证。
在她看来,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但是历史唯物主义从来不否认站在历史潮流前面引领历史并指导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正是通过杰出人物的指引推动,把人民群众的历史主动性和社会发展必然性有机地结合了起来。
邓小平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对于这样一个命题,今天,亲历了改革开放的每一个中国人都可以给出属于自己的答案。
丁俊萍至今清晰地记得,1982年自己从中国人民大学毕业到武汉大学工作,班上有30多个同学到火车站送别,同学之间依依不舍。
“火车开走了,自己何时再来北京?”这个即将到武汉大学任教的女孩不由得伤心落泪——以当时封闭的环境和落后的交通,这次告别北京之后也许几年都不会有机会再来北京了,很多同学可能一辈子也见不上了。
“谁能想到今天因为工作,我每年无数次前往北京,曾经一周去三次,有时甚至当天往返。”丁俊萍认识到,国家发展是和改革开放同步进行的,从邓小平理论开始,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国家一天天发展,每一个中国人都能真切地感受到40多年来生活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些变化聚集起来,就是整个社会的进步。
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中注定会留下这样的记录。
1978年10月22日,邓小平第一次访问日本。从东京到京都,370公里路程,邓小平乘坐的是全世界第一条高铁——日本“光”号新干线。日方陪同人员问他有什么感觉,邓小平说:“就感觉到,有催人跑的意思,所以我们现在正适合坐这样的车。”
那时,全球只有两条高速铁路,都在日本。上世纪80年代前后的中国,铁路运营里程5万公里,火车绝大部分还是蒸汽机车,平均时速只有40公里左右。
如今,四纵四横、全球最大的高铁网遍布中国。世界第一条高寒地区高铁哈大高铁、世界等级最高的京沪高铁……从望尘莫及到跟跑、并跑再到领跑,40多年间中国的铁路披荆斩棘直上世界顶端。
历史同样会记住,1979年早春,在美国访问的邓小平参观福特公司汽车生产线时的情景。
在仔细认真看完生产线后,青年时期在法国雷诺汽车厂勤工俭学做过钳工的邓小平,以一个百废待兴并正在追寻工业化现代化梦想的大国领导人的姿态,当众表示中国要向美国学习,努力成为一个世界工业强国。对中国的汽车工业,他预言20年后将见到成绩。
后来以《大趋势》一书在未来学领域闻名的约翰·奈斯比特,当时就在现场。30年后他回忆,邓小平的发言对在场的美国人,包括他自己,都是不可想象的,因为当时福特公司一个月的产量就相当于中国汽车全年生产量,“不过,邓的预言现已成真。他才是真正伟大的预言家。”
今天的中国经济实现高速增长,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在丁俊萍看来,“经济社会发展的辉煌成就有力证明了党的十五大将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全党指导思想,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业的正确性。”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那时,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将大幅跃升,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
“这意味着一个新时代已经起航。”丁俊萍认为,在中国改革开放实践中产生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邓小平理论,不但在过去为中国指引了通向富裕之路,还注定将对中国未来的建设产生不可估量的深远影响。
往期回顾
来源:中国青年报
记者:雷宇
音频:兰州广播电视台
本期编辑:王珂园